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一切历史伟业的重要原因,是奋进新征程、创造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守正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守正创新”的政治指称
一切伟大的历史都在继往开来中书写,一切伟大的事业都在接续奋斗中成就。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既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使“守正创新”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筚路蓝缕、波澜壮阔。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因此,马克思主义之“正”必须坚守,“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科学学说。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之“正”必须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又是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因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必须坚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根本成就的最深厚根源,也是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所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也必须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还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必须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创造,从而展现蓬勃生机与活力。正是因为守正创新,我们才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守正创新”的理论价值
“守正创新”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守正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充要条件。它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得以创造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守正创新”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表达。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真理无疑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正确的态度必然是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直面重大时代课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守正创新”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用真理的方法发展真理的实践智慧,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态度,才能不断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守正创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在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守正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日益凸显。
“守正创新”既是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的实践逻辑,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史的历史逻辑,更展现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逻辑。“守正创新”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创新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互为补充,实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次理论综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守正创新”的哲学旨趣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守正创新”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一样,包含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实然与应然、真理与价值的哲学意蕴,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守正创新”深刻把握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始终面对和回应过去、现在与未来关系的时代拷问,“守正”即是守正道(规律)、守正理(科学)、守正规(制度)、守正义(伦理),“创新”即创理论之新、创实践之新、创制度之新、创文化之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道破了“守正创新”返本与开新的辩证法。
“守正创新”深刻把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始终面对和回应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个评价人类历史的根本尺度。“守正”不是守旧,不是刻舟求剑,“创新”不是主观随意,不是“私人定制”。因此,必须时刻回答合规律性这个“是什么”的问题,以着眼于事实判断,又时刻回答合目的性这个“应当如何”的问题,以着眼于价值判断,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即“他们的活动的规律”的本质,辩证处理历史发展中主动与受动、作为与支配、选择与必然的现实矛盾,做到既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始终面临和回应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这个“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无论“守”什么“正”、“创”什么“新”,无不起因、发生、“终结”于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无论理论守正与创新、实践守正与创新,还是制度守正与创新、文化守正与创新,本质上都是解决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基本原理构成“守正创新”的学理基础,“守正创新”是深刻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锁钥,是新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密码。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